“营地的100种可能”是一个面向未来和发展的话题。当大家面向未来思考的时候,需要有人回望来路,为大家带来另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在编纂《露营小史》的过程中,我们尝试对中国的露营发展历史做过概略性梳理,今天摘录其中部分内容,希冀能够让对大家有所助力。 我国是农耕文明古国,露营在过往历史发展一直都未进入主流。我国最初的露营并不似当下的温馨自然,反而更多的与战争相连。这点在新中国建立的过程中也有比较充分的体现。 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李兆麟将军套用古曲“落花调”并填词,创作了《露营之歌》。这首歌朗朗上口,曲调悲壮激昂,被称为中国的“马赛曲”。1937年,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向抗日联军发动了疯狂进攻。为保存实力,抗日联军主动向西撤退,史称“东北抗日联军西征”。1937年5月到1937年底,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在李兆麟将军的率领下,一边行军一边宿营,从帽儿山到嫩江,经历四季轮转和无数的地方。《露营之歌》就是在这期间创作,陪伴着抗联将士在露营地篝火边渡过一个个不眠的夜晚。 1949年5月,上海即将解放。党中央要求三野接收一个完好的上海市,同时要让在上海的国际友人更加全面的认识。1949年5月26日凌晨,陈毅带领队伍抵达上海南翔,随即带领官兵在圣约翰大学(现华东政法大学)交谊楼前扎寨宿营,建立了在上海的第一个指挥中心。在这里,陈老总带头与战士们一起搭起油布,露天宿营,不进入建筑物内居住,展现出良好的军纪和作风。这让上海市民与国际友人看到了人民严格的军纪,也顺利的保证上海这座城市在战争洗礼下完好无损的回到人民的怀抱。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于1953年改称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选派了第一批儿童队员到苏联参加黑海夏令营。在这次夏令营之后,北京、上海在50年代陆续设立了露营营地,组织了多种夏令营活动。夏令营中,学生们不用坐在教室里写写算算,还能学到很多课本里没有的知识。露营,成为那个年代孩子们最喜爱的一项假期活动。 当年暑假,西山脚下一处已经干涸的溪谷成了中学生们的露营营地。整个暑假期间,来自14中、25中、37中等学校的1000多名中学生轮流到这里参加露营活动。清晨,清脆的哨声一响,同学们从帐篷里钻出,到小溪边洗脸漱口,照着溪水整理头发,做早操。白天,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徒步前往碧云寺,路上,汗水渗透了衣衫,但是巍峨而精致的古建筑吸引着他们。打时,大家既兴奋又紧张,能打中木头人的同学高兴得直蹦高。夜幕降临,同学们提着灯,到空场上开晚会,唱歌、跳舞、做游戏,别提多欢乐了。25中学生王之宇说,有生以来第一次露营,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有趣。晚上,躺在帐篷里的他虽然很困了,却还忍不住东看西看,舍不得睡去。 到了五六十年代,北京的孩子们对露营已经很熟悉。每逢暑假,团市委、市学联都会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露营便是其中之一。1954年6月30日《北京日报》刊发的《怎样愉快地过好暑假》一文,说明了学生们露营时的各种要求,包括:“除了有统一活动外,每天还有自由活动时间,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做游戏、打球、下棋、练习写生或记日记等等。在安全方面,当时也有严格要求。比如,去郊外露营必须有18岁以上的辅导员负责带领,并且要通知学校。做化学、电学试验没有辅导员指导不能做。不能到危险的地方,比如不能去窑坑游泳。” 当时的北京,在颐和园、北海公园时常能够见到学生搭建的帐篷,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这些露营场所放到当下依然可以用“令人艳羡”来形容!1956年8月24日北京日报刊发题为《“小海员”北海露营记》的文章,这年暑假,北海“少年之家”航海小组的35位同学离开了家,到北海公园露营。在3天的时间里,孩子们参加划船、游泳比赛,听海军叔叔讲航海知识,对海员生活有了进一步了解,也对祖国的航海事业更加热爱。 在上海,很多出生在50、60年代的人都还记得,当时在淀山湖、青浦、金山等地,都建设有学工学农的营地。很多老一辈的上海人都曾经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光。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内外生活交往的增加,户外露营作为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在文旅景区中又出现了。1984年,密云水库管理处与旅行社联合在密云水库周边的开设了旅游专用的帐篷营地。这种时尚的旅游休闲方式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前来露营。 1985年,位于河南郑州的黄河游览区正式开业,也迎来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帐篷度假村”。根据“河南影像志”上披露的内容,当年人们在黄河岸边的帐篷度假村,吃着西瓜,喝着啤酒汽水,同时还自己带着案板、食材与炊具,在黄河岸边实实在在的包着饺子,场面十分热闹。 1986年,福州长乐的下沙海滨度假村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人。当时许多来自福州的游客,在下沙海滨度假村扎满了五彩斑斓的太阳伞、连片的帐篷,成为下沙海滩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年,贺岁电影《不见不散》把房车带进中国公众的视野:在美国漂泊的华人张元,一直把房车当做自己的家。这种强烈的对比和不同的文化背景,激发起公众强烈的好奇心,对开着车走遍世界产生了首次冲动与向往。2001年,我国最早生产的房车也投入市场,随后各地慢慢的出现各种房车营地。中国的露营市场重新步入发展周期。 尽管有了最初的一些案例和尝试,“露营”在这一个阶段仍然是一种小众活动。据中国旅游报介绍,我国本土露营旅游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7年,伴随我国大众旅游的发展在2000年至2010年走向成熟。 2015年,文化和旅游部与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了我国关于露营的首个国家标准:《休闲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GB/T 31710-2015》。这个标准将营地分为自驾车露营地、帐篷露营地、青少年营地。从这以后,中国的营地建设进入了有标准和规划性发展的阶段。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营地也陆续开始迎接自己的受众。 2016年,被称为中国营地教育的元年。中国营地教育行业吸引大批玩家入局,进入大范围的探索与试错阶段。2016年10月,ICE营地教育研究院在深圳成立,发布了多个行业报告、组织过上百次国内外行业会议和培训,大力推动了我国营地教育的发展。 2020年到2022年,是我国露营行业的爆发式增加周期。这三年里,露营从一个小众的、只有部分专业玩家参与的活动,变成在各种社交平台随时可见,在城市近郊的风景区域都能见到的活动。在行业内和媒体上,2020年,被称为中国露营元年。2021年起,露营慢慢的变成了当时推动文旅发展的新引擎。2022年,“山系生活”被评为年度十大生活方式之一。 随着露营进入公众视野,整体行业的发展状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未来营地的发展会有哪些机会与可能,更是“千人千面”。 在我看来,随着中国露营行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整体产业的两大优势正在全球露营行业中逐渐突显:一是完整的全产业链的生产制造优势,一是迅速增加的市场规模。我国的营地行业应当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发挥与利用好这两大优势,创建出引领全世界行业发展的IP。 我预测,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将会组织一场面向中国和全世界的营地行业的交流活动,一场在中国组织的世界性青少年交流活动。这场活动是在新世纪、新时代下的全世界青年人的汇聚点,是他们交流、理解、共创友谊的地方。